陷阱一:壓低報價,低開高走。
這種陷阱,利用消費者不懂行的劣勢和圖省錢的心理,先以低價引誘,簽下合同后再找各種理由加價。如果消費者不肯加價,那就用差的材料來裝修。消費者受不了了,只能加錢調換。
專家支招:仔細查看裝修項目是否全部納入預算,簽訂合同時圖紙跟預算要一致,必要時可在合同的預算清單中約定:“在設計方案微調的情況下,允許實際用料與預算有5%的偏差,超過該范圍拒絕付款。”
陷阱二:文字游戲,金蟬脫殼。
混淆概念、籠統報價的行為也是一些不良商家慣用的伎倆,他們炮制不具體或可作出多種解釋的條款,借以金蟬脫殼。
專家支招:簽訂正規合同文本,把裝修工程質量驗收標準寫入合同,盡量細化裝修的具體要求,明確裝修工期。
陷阱三:串通一氣,多拿回扣。
據了解,設計師拿提成是家裝行業的“潛規則”,即在消費者購買材料時,設計師會拿一點提成。業內人士表示,一些裝修公司會相對固定地選用一些品牌和型號的建材,因為是“團購”,所以,消費者通過設計師所在公司可以拿到價位比較低的建材,而設計師的提成也是固定的。在這種情況下,這個“潛規則”并不傷害消費者的利益。但個別裝修公司的設計師與建材商事先談好,給消費者報出“虛高”的價格,借此侵害消費者的利益。
專家支招:不要盲目相信設計師的推薦,將其推薦的材料型號、價格等記錄下來,到市場了解一下,做到心中有數。
陷阱四:偷工減料,以次充好。
偷工減料,以次充好,是一些裝修公司慣用的手法。一些施工人員會千方百計在裝修中偷偷使用劣質建材,尤其是那些消費者難以察覺的建材,諸如大芯板、水電材料、乳膠漆等。另外,在包工包料的裝修過程中,個別施工人員會在采購材料時做手腳,以雜牌產品冒充產品,以低價次品冒充等。“即便是裝飾材料,也會分為高、中、低等檔次,不排除有些人利用低端產品忽悠客戶
專家支招:對于細節和隱蔽工程,業主在簽訂合同中要明確工藝處理要求,并現場監管。有條件的可聘請第三方監理,完工后請專業人士驗收,莫讓裝修公司既當“裁判”又當“運動員”。
陷阱五:轉包工程,隱患堪憂。
現在,一些裝修公司會將接到手的工程再包給別人做,特別是每年的家裝旺季,轉包現象比較多。轉包行為給消費者帶來一些隱患,比如,轉包導致利潤化,建材的環保系數、質量系數以及裝修工藝則難以保障。“而且大部分客戶都不知道自己的裝修工程被分包出去了,今后出現問題難以有效維權。
專家支招:在選擇裝修公司的時候,要選品牌,重口碑,不要貪圖便宜。品牌公司注重規范運作和品牌效應,做工有保障。